法华经入门网
标题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_1

来源:法华经入门网作者:时间:2023-05-26 11:02:59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唐代 白居易 《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出自 唐代 白居易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翻译[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注释解释

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创作背景

白居易的《夜雪》作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诗人当时45岁,官职是江州司马。当时白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诗文赏析[搜索 国学梦 即可回访本站]

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这首诗朴实自然,诗境平易,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古诗原文[挑错/...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古诗原文[挑错/...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平沙芳草渡头村。绿遍去年 平沙芳草渡头村。绿遍去年

平沙芳草渡头村。绿遍去年痕。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最新文章
仁同一视 仁同一视

仁同一视成语名称仁同一视成语拼音rén tóng yī shì成...

仁义君子 仁义君子

仁义君子...

仁义道德 仁义道德

仁义道德成语名称仁义道德成语拼音rén yì dào dé成...

仁民爱物 仁民爱物

仁民爱物成语名称仁民爱物成语拼音rén mín ài wù成...

仁浆义粟 仁浆义粟

仁浆义粟成语名称仁浆义粟成语拼音rén jiāng yì sù成...

什袭以藏 什袭以藏

什袭以藏成语名称什袭以藏成语拼音shí xí yǐ cáng成...

仁人义士 仁人义士

仁人义士成语名称仁人义士成语拼音rén rén yì shì成...

什一之利 什一之利

什一之利成语名称什一之利成语拼音shí yī zhī lì成...

什袭而藏 什袭而藏

什袭而藏成语名称什袭而藏成语拼音shí xī ér cáng成...

仁心仁术 仁心仁术

仁心仁术成语名称仁心仁术成语拼音rén xīn rén shù成...

手机版 网站地图